【摘 要】中国的家庭教育,往往是父亲失之过严,母亲失之过宽。对于孩子来说,父母是他最可靠的依赖对象。如果父母之间的关系紧张,这种紧张也必然转移到孩子的心灵上,从而使他感到不安和忧虑。有些孩子一到家,扔下书包就打开电视,有的上网成瘾,一有时间就聊天、玩游戏,有的家长对此根本不加限制。许多父母不在容易的时候去教,偏要等到长大了不容易教的时候去教,又费力,又无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天才教育观和重视智力开发,轻视全面发展的唯智教育观都是片面的。
【关键词】溺爱 父母吵架 电视 放任 望子成龙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的社会环境,父母则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教育的第一篇章,既是摇篮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家庭环境起着“塑造人”的作用, 父母的教育观念对孩子今后的成长至关重要。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在非独生子女家庭,如果是姐弟或兄妹,这个女生不仅成绩好而且品德也好,而这个男生极可能成为问题学生,让学校老师头疼不已。原因在哪里?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因素有哪些?本文愿在这方面做些尝试性探讨。
一、长辈溺爱—吃得多做得少
在生活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好多胖孩子都傻乎乎的,成绩差各方面差。长辈都是爱孩子的,但是,让孩子吃太多食物的结果却是害了孩子。古人说,“欲得小儿安,须带三分饥和寒”,就是绝对不能捂孩子,绝对不能撑孩子。如果孩子顿顿都吃撑,吃完之后为了消化这些食物,血液就要长时间的留在胃肠道来帮助消化,结果造成大脑缺血缺氧了,影响脑细胞发育,降低智商了。所以要想孩子聪明,绝对不能让孩子吃得太饱,就要记住欲得小儿安,须带三分饥和寒这个道理。
我们知道劳动创造了人,但是现在的孩子,在家里做家务的微乎其微。大多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父母长辈围着小皇帝小公主转,生怕累坏了孩子,一切都替孩子做好。结果是这些孩子好逸恶劳,不懂得珍惜父母的劳动。如果小孩子是唯一的孙子或外甥, 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像宝贝一样的疼爱,孩子的爸爸妈妈如果也是这样,那么这个孩子一定会养成懒惰任性的坏习惯,成绩差不用说,还有可能成为学校的问题学生。
古人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其实,养不教,是父母之过,教不严,同样的父母之过。陶行知先生认为,中国的家庭教育,往往是父亲失之过严,母亲失之过宽,父母教育方法不一致,教养态度宽严不同。有时候,孩子犯了错误,父亲要责打,母亲或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却要袒护孩子。其结果是父亲教育的效果为零,而且更让孩子恃宠而骄,以后越来越难以管教。此种现象,在中国非常普遍。做父母的,对子女娇惯溺爱,放任自流,就会促使他们走上邪路。正如孟子所说:“严家无悍虏,慈母有败子。”就是说,在管教严格的家庭里,不会出现不听从管教的儿女,而一味地娇惯溺爱,肯定要出现叛逆的儿女。
二、父母吵架—火药味多温暖少
这几天,班里原本活泼开朗的小天显得闷闷不乐,我问他为什么不高兴,他说,他爸爸妈妈吵骂,经常三更半夜吵架打骂摔东西,他害怕极了,难过极了,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听了孩子的诉说,我很不平静。父母不和在孩子身上投下了多大的阴影!但我知道这时孩子需要的是温暖。我沉思良久。孩子的心灵是纯结美好的,他们需要成人的精心呵护。要使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必须有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父母间即使有矛盾冲突也应避开孩子冷静处理,以免孩子受到不良的刺激,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上蒙上阴影,更不能把孩子作为自己与对方较量的筹码或攻击对方的工具,让不懂事的孩子卷入大人的是是非非之中。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是他最可靠的依赖对象。因为父母在他心中是最伟大的人,如果父母之间的关系紧张,这种紧张也必然转移到孩子的心灵上,从而使他感到不安和忧虑。有的孩子的父母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因为一些挫折或不顺心的事,便牢骚满腹,甚至互相打骂。父母那种气势汹汹的样子。尖厉的叫骂声。充满仇恨的语言,让孩子感到非常害怕,造成情绪紧张。孩子会认为亲人在相互仇视,家庭将会破裂。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很差,如果经常处在这种环境中,对孩子智力,个性和身体发育都有不良影响。
三、放纵自己—看电视多看书少
电视“保姆”让孩子患上孤独症
“这孩子一见生人就吓得直躲,除了勉强和家人说几句话之外,其他人离近了都不行,明年他就该上小学了,这样可怎么去学校啊!”近日,5岁男孩小凯(化名)被医生诊断为孤独症,而这竟是电视惹的祸!
色情暴力吞噬孩子天真
“除了他,我在班里还有两个男朋友呢!”前日,林女士到幼儿园接女儿,见4岁的女儿珊珊(化名)正和一个小男孩手牵手走出来,大方地把小男孩介绍给她,林女士又好笑又尴尬。
“电视迷”成绩下降
“不少学生成绩总也提不高,主要原因是上课时注意力很难集中。”某小学班主任陈老师告诉记者,她在一些后进生中进行过调查,发现这些孩子平均每天看电视的时间比成绩好的孩子长2个小时左右。
在课余时间里,几乎很少有孩子能经常读课外书报,更多是迷恋于电视或网络之中。有些孩子一到家,扔下书包就打开电视,有的上网成瘾,一有时间就聊天、玩游戏,把学习、读书报抛在脑后。有的家长对此根本不加限制,或是想限制也限制不了,有的家长是没有时间管,只好随你的便。这绝对不是一种好现象。
有的父母把电视机作为孩子家里的“电子保姆”,他们打开电视机,任其乱看一气,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效果当然也是不好的。有些家长不准孩子看电视,而自己却每晚必看。一般家庭的居住面积不大,电视发出的声音,怎能不传入孩子的耳朵?对于自制力较差的孩子,更难控制自己。试想,在这样的环境里,孩子能专心学习吗?因此,要让孩子有选择、有节制的看电视,家长首先应以身作则。
有一部分做家长,攀比心理严重。看人家买了电脑也去买,电脑成了孩子的专用商品,做家长的不管不问。很多孩子很难控制自己,家长一不在场就开始聊天、玩游戏,把自己的学习做作业早忘的一干二净了。
四、养而不教—放任多管教少
中国有不少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尤其是六岁之前放弃了教育,以为等孩子长大一点了再教也不迟。其实是错过了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机,这在农村家庭比较普遍。儿童在学龄前阶段,是智力发展非常迅速的时期,是培养教育的大好时机,也称为“教育的关键期”。在这一年龄阶段,抓紧培养教育,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如果坐失良机,将很难挽回损失。
孩子小时候的底子如果已经坏了,长大了无论父母老师怎么教育都是收效甚微的。有些家长怪老师不好好教,骂孩子不成材,其实归根结底是父母没有在孩子小的时候教育好。对孩子不管不问是完全错误的。少管一分就错一分,少管五分就错一半。丝白的时候,随你爱怎么染就怎么染;孩子小的时候,随你爱怎么教就怎么教。许多父母不在容易的时候去教,偏要等到长大了不容易教的时候去教,又费力,又无益。外国人教孩子,注重前几年的早期教育,前几年教育好了,以后就省心省力。
有些家长一心赚钱,对孩子不闻不问,既不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也不关心孩子的思想品行。甚至家长到了学校,不知道孩子在几班,班主任姓什么都不知道的大有人在。有的父母存在爱孩子就是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他要怎样就怎样,只要孩子能提出来,就有求必应,千依百顺,不管他的要求是否合理的观念。其实,这也是害了孩子,使孩子容易变得骄横任性,极端自私,大手大脚,不懂得尊重别人等。高尔基说,“爱孩子是母鸡都会做的事”。做父母的应做到对子女爱而不娇,爱而不纵。在动物世界中,猛兽或猛禽严驯幼子的做法对人很有启发。悬崖上小鹰生活在老鹰的羽翼之下,但小鹰长大的时候,老鹰会毫不犹豫地把小鹰推出巢外,让它往下掉,在往下掉的时候,小鹰自然就会飞起来。
五、望子成龙—埋怨多鼓励少
当前有两种片面的教育观念表现比较突出:一种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天才教育观。一代更比一代强,是生物进化的一般规律;父母希望子女超越本人也是人之常情。这种观念不顾孩子的个体实际,过高地期望子女,使孩子从小背上异常沉重的课业包袱和心理包袱。在一定程度上使孩子丧失了自己独立的人格及锻炼与提高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的机会。另一种是重视智力开发,轻视全面发展的唯智教育观。过分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把孩子当作了学习或考试的机器,而轻视了孩子身心健康、综合能力、道德品质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实际上非智力因素,在人才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科学家居里,大发明家爱迪生,从小被人斥之为笨蛋,没出息的人,然而偏偏是他们为人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达尔文也曾说过:“我之所以能在科学上成功,最重要的就是我对科学的热爱,对长期探索的坚韧,对观察的搜索,加上对事业的勤奋。” 不可否认,开发智力是素质教育的一项很重要的内容。但如果用开发智力来替代孩子创造力的培养,替代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锻炼,就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了。
有的父母以绝对权威自居,过多的干预子女的学习、生活和自由,把自己的经历、意志强加给孩子,代替了孩子的感知、体验、判断和选择,甚至越位包办应该是孩子自己能干的事,会干的事。其实是不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使孩子逐渐丧失了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自立生活的权利和能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作为监护人的父母的恰当指导、干预是必要的,也是一种责任和义务的体现。但指教、干预超过了必要的度,就引发了一系列问题。曾经看到一个小学生,父亲是老板,母亲觉得自己的儿子必须成绩卓著才脸上有光。于是整天督促儿子看书写作业,儿子稍有不顺她的意,就责骂,甚至打儿子。结果越是骂越是打,儿子越顽皮越不爱学习。其实每一个人都喜欢听好话,如果一个人整天生活在责骂声中,无论如何是不能成材的。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会给孩子多大的鼓舞。
如今孩子少了,父母对子女溺爱的多。殊不知不按照正确的原则爱孩子,反而会把孩子给害了。那么,教育子女的正确原则是什么呢?简要地说有“四戒除”和“四应该”:一是不晚起,二是不懒惰,三是不奢侈,四是不骄傲。在恪守这“四戒除”的同时,又必须给子女们规定“四应该”:一是要勤奋读书,二是是要尊敬老师,三是要爱护大众,四是要饮食节俭。严是爱,宠是害。宠儿子,儿子不成材的多,对女儿严格,女儿成材的多。父母对子女的爱,应当是理智的,不能感情用事。感情用事,只顾孩子的眼前利益,而放弃长远利益,不是真正的爱。家长必须懂得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