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家福禄贝尔说:“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 这一段富有哲理的话深刻地揭示了家长在教育子女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构成了教育的三大基石,而家庭教育则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每个人与社会接触,步入人生的起点站。每个人的意志品质、个性性格、礼仪道德、人生理想、求知兴趣等等都首先在“家庭”获得熏陶与启迪。
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深入人心、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形势的快速改变,富裕了的家长都感到在教育孩子上有着这样那样的困惑和困难,高期望和深溺爱成了家庭教育的主题,以爱代教或以罚代教成了家庭教育的主要办法,由此而衍生的教育问题和问题孩子呈出不穷,“独子难教”也日渐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由此,笔者想到了二个方面的问题:
思考之一:家长应树起哪些正确的观念?----家长正确的人才观、爱子观、育子观将影响着孩子发展的前途!
观念决定意识,意识决定行动。家庭教育权威性与感染性的特点,决定了孩子对父母的言行举止往往能心领神会,以情通情,孩子对家长的态度很容易引起共鸣,所以家长对人对事的观念无声无形地左右着孩子的发展。因此,作为家长,要在明确教育方向与国家利益、人民要求相一致的基础上,树立起“为国教子”的理念,进一步端正人才观、爱子观和育子观。
1、关于人才观。人生在世,做人做事。做人始终是第一位的,先做人再做事,做好人才能做成事。古往今来,有许多怀才的人,因为不会做人,不懂得与人相处,不懂得与人合作,最后一无所成的例子比比皆是。所以现在倡导 “不求人人成才,但求人人成人”人才观念不无道理。但由于许多家深受封建社会“学优则仕”的功利主义思想影响,一味追求“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偏面注重孩子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对孩子做人最基本道理的教育,使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低弱,心理问题多多。先让孩子成为一个合乎社会规范,为社会所接受的人,然后在此基础上,能学得一技之长或一学之专,回报社会、造福大众。这样的人,就是合格的人才。社会是多元的,既需要精英分子,更需要平凡的普通劳动者。我们应以更人性更现实的态度去看待孩子的成长发展。
2、关于爱子观。早在战国时代,赵国的左师触龙有一句很经典的名言:人之爱子,必为之计深远!这句话至今仍是父母应遵行的至理名言。古言道:“溺爱难成才,宠儿多不幸”。在旧时,每逢开学,学校都会张文告示家长:溺爱免送!意思是如果家长溺爱子女,那就别送他进学校,因为学校对于娇生惯养的孩子也是无力教育的。但现在中国的家长,不管是富家还是穷户,溺爱孩子是一大通病。只要在早晨和傍晚时分到学校门口去看一看,几乎所有学校的门口都停满了从豪华轿车到小三轮车形形色色的交通工具,还有耐心等候的家长,说明了我们对孩子的溺爱有多深!家长们过于辛勤地以至于不惜透支生命和以身试法,为孩子创造优越的物质环境,实际上是将他们送入不幸境地。林则徐的遗子训说得好“子孙若如我,留钱有何用?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有何用?愚而多财,益增其过!”而在生活水平比我们高出很多的发达国家,尤其是一些豪门望族,他们一直奉行着“富门穷教”的教育理念,因为在他们看来,溺爱孩子其实是催残孩子!
3、关于育子观。黎巴嫩著名诗人纪伯伦曾在一首诗中写下了这么几句:“你们可以给他们以爱,却不可给他们以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庇他们的灵魂-----他们不属于你们,只是凭借你们而来,他们有自己人生之路。”读到这几句话,很为自己及许许多多的中国家长感到惭愧。因为中国的家长,惯以成人的愿望去设计孩子的未来,不懂得尊重孩子的意愿,不了解孩子的需要,不愿面对孩子的不足,总要把自己这一生无法实现的理想和愿望要在孩子身上借以补偿,这种看似为孩子好其实是很自私的想法,使中国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表现出强烈的专制性。在“一切为了你好”的幌子下,中国孩子的生存状态其实是很糟糕的,为了分数、名次过早的失去童年的快乐。或许很多家长都有十分充足的理由:考不上重点高中,就进不了重点大学,进不了重点大学,就找不到好的工作,没有好的工作就没有幸福的生活。但同时也请家长们留意一个“第十名现象”,即将来在社会上有可能成功的人,恰恰是现在班级中学习成绩十名左右的孩子,因为他们有着相对宽松的发展环境。
思考之二: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学习、道德习惯将使孩子终生受益!
拿破仑·希尔说:“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 “性格决定命运”,性格之所以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是因为一个人的性格特征必然体现在其外在的一切习惯之中,或许这种习惯的表现连你自己也察觉不到,但它却无形的决定着你人生的成败。
英国哲学家培根对习惯有过精辟的论述,他曾举例说:让一个生性凶残但没杀过人的人去杀人,未必成功,但如果让一个看似懦弱却曾有过杀人经历的人去干,成功的概率却很大。因为习惯的力量太不可思议;鲁迅先生也曾说过:中国改革家在斗室内的种种设想,往往被习惯的岩石所压碎。改革为什么艰难而痛苦,是因为改革的敌人就是习惯思维和习惯势力。对于一个人来说要养成一个好习惯是艰难的,要改掉一个坏习惯甚至是痛苦的。在人的所有习惯中,生活习惯、学习习惯、道德习惯对人一生的命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良好的生活习惯。人最宝贵的莫过于生命,在一般情况下,生活习惯决定了一个人的生命长度。有了生命才有一切可能,良好生活习惯是一个人立命之本。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主要包括良好的睡眠习惯、饮食习惯、卫生习惯还有锻炼习惯:
一是睡眠习惯。要培养孩子到床上能自己入睡的好习惯,培养孩子按时入睡的习惯,睡觉期间,要给他创造一个睡眠环境,如保持室内光线柔和舒适安静,要培养孩子按时起床的习惯。二是卫生习惯。良好的卫生习惯有益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可减少一些常见病的发生。要让孩子养成早晚洗手洗脸,外出回家、吃东西前均洗手的习惯;睡觉前养成洗脚的习惯,夏天应天天洗澡其它季节定期洗澡、洗头、勤换内衣裤的习惯;要让孩子养成勤理发,勤剪指(趾)甲的习惯,大些的孩子家长应教会其自己修剪。三是饮食习惯。吃什么和怎么吃直接影响孩子的正常发育和成人后的健康状况。定时定量定点吃饭、教育孩子不要偏食、慎选零食和饮料这是家长应重点关注并持久的加以培养。四是锻炼习惯。生命在于运动,如果能让孩子养成一种终身坚持的锻炼习惯,那将使孩子一生受用无穷。
2、良好的学习习惯。知识改变命运,学习丰富生命,一个人要在社会上有很好的发展,离不开基础和和机遇这二个基本元素,良好的学习习惯能让人终身追求知识,永远不会落伍于时代,良好的学习习惯决定一个人的知识深度,也决定着他的生命高度:
一是定时专心学习的习惯。学习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只有专心致志、全神贯注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取得良好的成绩。家长应通过营造学习氛、自己榜样示范、长期督促鼓励三方面逐步使孩子养成专心学习的习惯。二是按时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不管孩子提出什么理由和借口,当天的作业必须当天完成,决不允许拖到第二天,遇到难题,家长应给予启发诱导,鼓励他自己去克服困难,找到答案,决不能包办代替。三是正确的姿势进行书写的习惯。字是人的门面。小时候就练得一笔好字,会使人受益终生。家长通过各种办法教育孩子沉住气,静下心,把一些错误的书写习惯改过来。四是课后复习和课前预习的习惯。要引导孩于掌握正确的复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复习习惯。五是广泛阅读的习惯。孩子有了一定阅读能力后,家长要想方设法让孩子广泛阅读科普读物、文学作品、历史故事等各种课外书。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孩子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再阅读。”
3、良好的道德习惯。厚德载物,财货名利有德者居之。人生的最高境就是立德立功立言,德之不修,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无从谈起。良好的道德习惯决定着一个人生命的宽度。 “态度决定一切”,道德其实是基于态度的一种行为规范,孩子对自己、对别人、对自然的态度,决定了他的道德水平:
一是对自己的有正确的态度,实现人与自我的和谐。西方世界最高的名言是:认识你自己!说到底,认识自己是最难的。让孩子正确的认识自己的角色和价值,让他觉得自己是整个社会中既平凡而又独具生命价值的一分子,让他充满自信,而不自大、自用、自卑,永不放弃而实现自我超越。独子难教,难就难在现在的孩子是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无限地放大自我价值,而一旦走出家门,就会无助,走出校门,就会无奈,那么多的孩子有心理问题,究其根本,是孩子对自己缺少正确的认识。自信而不自大,自谦而不自卑,这才是正确的自我态度!
二是对别人有正确的态度,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儒家道德的核心是仁,二人成仁,只有在二个人以上相处时,道德问题社会问题才接踵而来。儒家的所倡导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欲立而立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等这些基于态度的道德标准,在今天看来还是很在价值的,也是今天的家长教育孩子的好教材。教育孩子有成人之美的心,最终也将成全自己,奉行“与人方便,自己方便”的处世态度,必能处处受人敬重而成就人生。
三是对自然有正确的态度,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当我们品尝了自然对于我们不尊重自然的报复时,我们才醒悟我们太小看了自然。孩子是社会的未来主人,从小让他们对自然有一种友好的态度,既是道德的需要,也是生存的需要。要教育孩子以一颗善良的心,去对待这个世界的所有生命,要培养孩子尊重和热爱地球上的一切生物,懂得如何与周围的花草树木、鸟鱼虫兽友好相处,要教育孩子以一颗感恩的心去理解我们所拥有的一切,要教育孩子以一颗节制的心去享受一切资源!要让孩子真正明白,大自然给予了我们一切,只有善待自然,才会有人类的生生不息!
家庭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之所以把观念和习惯视为重要的内容加以展开,一是基于自己从事教育多年的思考;二是基于观念对于解决意识,习惯对解决抓手的重要性所致。如果能使家长在这二方面有体悟和有所行动,从而对当前家庭教育的状况有所改善的话,那将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