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单亲家庭的学生愈来愈不好教”。这是现阶段很多老师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的确,很多单亲家庭的学生性格有更多的缺陷,甚至成为双差生。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来研究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特征及其教育的对策,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旨在对单亲家庭的孩子的心理特征的分析的基础上,从学校与家长两个方面谈谈对其教育的对策。
【关 键 词】单亲家庭 健康完整的心理状态 家庭教育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父亲像艳阳,给他勇气和力量;母亲像皓月,给他温暖和慈爱。那并不宽敞的家,由于有了双亲而成为乐园。不幸的婚姻对夫妻双方可能都是一种万劫不复的痛苦,但离异家庭的孩子所受到的身心创伤,要比离婚父母本身更为严重,而且无法弥补。无论孩子是跟父亲或是跟母亲一起生活,都将或多或少地失去另一个亲人对他(她)的呵护和抚养。缺少父爱或母爱,都是一种先天性的心理残缺,这是一种营养不良的爱。不管已有的这一半爱有多么的深厚,都难以替代和弥补失去另一半的爱。
随着现代社会物质与文化日新月异的发展,人们对物质与精神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家庭这个社会细胞的稳定性也日趋下降。据调查,中国的离婚率由1979年的3%上升到现在的13%。还有一部分家庭由于病故,或意外而导致不完整,从而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当前摆在教育者以及单亲家庭的家长面前一个棘手的问题就是对生活在单亲家庭的孩子的教育。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来研究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特征及其教育的对策,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状况分析
从教育的角度看,相亲相爱的父母,和谐的家庭人际关系对学生,尤其是初中学生的正常、健康的心理发展产生不可替代的良好教育因素。反之,无一个完整稳固的家庭的学生,其心理的发展容易产生偏差,思想行为上也就会常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在这样家庭里长大的孩子在性格上往往会出现孤僻、内向、自卑、自恋以及性倒错等心理倾向或心理疾病,会留下永远的缺陷。这是因为慈母不能代替严父,父母的角色不可能在夫妇一方同时存在或实现。在单亲家庭中,由于孩子所随的一方,往往想通过弥补孩子父爱或母爱的不足,而加倍给予更多的爱,希望孩子能健康地成长,但事与愿违,换来的却是孩子回报给父母的却是加倍的娇横、任性,甚至越来越在父母面前霸道,或更加孤僻。尽管单亲父母在离婚后可以加倍地去补偿孩子因失去父或母而缺少的爱,却不能够给予孩子一个完整健康的心理状态。缺少父爱或母爱,会对孩子的心理形成和发育过程产生很重要的影响,孩子的信心、安全感、自爱和将来爱别人的能力、以及今后对两性的反应方式,都会由于双亲不全,造成某些方面的心理缺陷。
经过调查、研究,我认为单亲家庭学生主要具有如下心理特征:
1、抑郁冷漠。有的孩子对失去父或母十分痛苦,很长时间不能自拔,或是由于生活动荡及父(母)的不负责任,心灵受到极大伤害,于是表现出经常闷闷不乐,容易悲伤,情绪低沉,甚至见到别的同学在父母面前非常欢乐,自己心里就非常难受。在学校他们不敢谈论自己的父母,但几乎又是人人皆知,学校的人际环境对他们的心理影响是难以想象的,在这个“小社会”中,长期怕接触,情感、意志、情绪脆弱,于是自我封闭,我行我素,以“自我中心”对周围的人事漠不关心,甚至产生冷漠、反感、敌对,最严重的导致与集体不合。
2、充满憎恨。有的孩子对父母的离异充满憎恨,他们讨厌父母争吵,憎恨父母不顾他的成长和感情。憎恨不提供抚养费的父(或母),或站在父母之中的一方,憎恨另一方。这种憎恨久而久之对心理发展产生不良作用,进而扩展到对学校和社会生活不感兴趣,对其他人,甚至对社会的不满、冷淡,他们认为既然没有人关心我,我又何必去关心别人呢?所以对同学对集体的事缺乏热情,对公益事业表现冷淡,还有的故意破坏纪律,损坏公物。
3、暴躁易怒。有些单亲家庭孩子,家庭的缺陷,自己郁闷的心情无处渲泄,于是表现为性情暴躁,遇事易冲动,攻击性比较强,所以会出现打架、骂人、斗殴等行为。有调查表明,反抗攻击特点比较突出的和遇事冲动不计后果的人数,单亲家庭孩子与正常家庭孩子相比,分别高4%和16%。
4、内向自卑。单亲家庭经济状况的变化,以及离异父母对子女的互相推诿,家庭中的长期冷战或争吵都是造成子女自卑心理的重要原因。比如有的学生觉得父母的吵吵闹闹让同学、邻居们看到,听到都是很丢人的事,自己脸上很不光彩;自己家庭的经济不如以前,自觉矮了许多,因而产生自卑感。由于自卑而缺乏自信,有的孩子就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也就表现得越来越差,甚至于有的孩子会常常萎靡不振,破罐破摔。
5、多疑嫉妒。单亲家庭孩子多疑和嫉妒的心理特征比正常家庭的孩子显得突出一些。调查发现,单亲家庭孩子与正常家庭孩子对比,具有较强多疑、嫉妒心理特征的前者比后者高约3%。其表现为对别人的议论,对许多事情非常敏感,总怀疑别人在议论自己,猜疑别人是不是在说自己的坏话,猜疑老师是不是不信任自己了,假如一个活动没有让他参加就会胡思乱想,对胜过自己的同学产生嫉妒,不服气,于是会产生对立情绪,觉得不公平,同时也带来了人际交往的困难。我认为,这种心理的产生与自卑心理有关,同时虽然自卑,但潜意识里还是怕别人看不起自己,于是就乱猜疑,好嫉妒。
6、胆小孤僻。一些家庭在解体过程中或不停地吵吵闹闹,或长期冷战,家庭里充满了火药味,甚至把子女当成了出气筒。这些孩子在家庭的紧张气氛中战战兢兢地生活;也有的单亲家庭的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一切包办;还有的单亲家庭的父(或母)为了给自己争口气,对孩子要求过分严格,造成孩子巨大的心理压力。上述这些情况都会成为这些孩子胆子小,性格孤僻的重要原因。具体表现为不敢与人交往,不敢说话,不敢回答问题,总是独自躲在一旁,甚至由于过于紧张话不成句,面红耳赤,浑身出汗。
7、情绪波动。很多单亲家庭的孩子经常出现一些不良的情绪,想摔东西,想离家出走,甚至想自杀等等。有调查表明,单亲家庭孩子与正常家庭孩子相比,上课经常走神的前者比后者高5.9%;觉得自己很不幸的前者比后者高9.8%;单亲家庭孩子中44.8%的孩子曾有过离家出走的念头,比正常家庭孩子高出10.8%。这些惊人的数目充分反映出单亲家庭孩子存在不良情绪是非常突出的。其中,有特别胆小和害羞的,有桀骜不驯的,也有故意自我封闭自我孤立的……。何以在孩子的心理上造成如此重大影响,究其原因,除了来自家庭,还有来自学校、社会方面。父母离婚后,情绪十分不稳定,家庭气氛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孩子眼里,父母的快乐少了,叹气多了,百般呵护少了,烦躁斥责多了,孩子第一次感受到了失去父亲或母亲之后的巨大压力。他们真想流泪却只能隐藏于内心,这种压抑一旦持久,就会产生焦虑不安,产生剧烈的情绪波动,导致感知力、注意力下降。
二、学校对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策略
孩子的生活离不开社会的大环境,单亲家庭孩子时常受挫。他们渴望有个完整的家庭,渴望同时得到父爱与母爱,但他们害怕又担心社会的嘲讽,他们的心理造成了严重的困扰。
“单亲家庭的学生愈来愈不好教”。这是现阶段很多老师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的确,很多单亲家庭的学生性格有更多的缺陷,甚至成为双差生。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种是沉默不语型:这种类型的学生男女都有。她们(他们)的父亲或母亲的工作也不顺心,境况不好,家长自己的心态、性格也是沉默不语型的,孩子无法给予细致的关爱。在这样的家庭里生活的学生情感易陷入忧郁、沮丧、悲观和苦闷状态,没有活力,对学习的很多内容产生不了浓厚的兴趣。既不满现状,又自觉无力改变现实。虽然平时也会和要好的同学朋友开心在玩笑、聊天,但是一想到烦恼的家事,便比一般的学生更易陷入忧伤低沉的心境。这类型的学生自卑感强烈,自信心弱,很敏感。不愿意同学老师问家事,不愿意家长来开家长会,而对老师的批评一般不会当面顶撞,也不会主动诉说自己的苦恼。这种类型的学生生活自理能力较强,独立性强,不过多依赖别人。但感情上渴望亲情、温情。
第二种是脆弱型:这类型的学生多是女学生。因失去父亲或母亲而倍受溺爱,生活自理能力极差,以自我为中心,总觉得家庭欠了自己,对母亲或父亲有诸多的要求。这样的学生心理脆弱,承受不了丁点的挫折、失败。顺心的时候会开心快乐,如晴天丽日的小鸟;一点不顺心,不能获得满足,便会觉得黑天乌地。与同学的交往中,过多要同学谦让、迁就,很容易就与同学产生矛盾,闹别扭,觉得自己很可怜,被人欺负。这种类型的学生学习毅力不坚定,遇挫折后很难抬起头来,故此,学习成绩不稳定,时好时差。
第三种是品德不良型:这种类型的学生家长离异后因工作繁重,工作时间的特别,本身社交活动的繁多,对孩子缺乏有效的管教。特别在孩子放学后的时间里,常常无法在家陪伴照料监督。离异的父亲和母亲对孩子或互相推委、指责,你冷我热,有时无端恶习语相向。这样,学生在冷清的家里丝毫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情关爱,对家毫不留恋,觉得外面的世界是比家里更有吸引力,外面的朋友比父亲和母亲更令自己感受到“人情”味,更能关照自己。故此,放学后就直奔“更精彩的世界”,与“朋友们”浪迹在网吧、游戏机室,深夜都不愿归家。其家长不知道或不愿知道孩子在外面什么地方玩,跟什么人在玩些什么东西。有时厉声的责问,也是容易被孩子的花言巧语和谎话蒙住。有时不愿相信自己的孩子正处于危险边缘。这种类型的学生在“精彩的世界”里逐渐产生对道德规范错误的认识,或者明知是错误的也不听而常犯。缺乏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他们对自我的评价往往不正确,容易接受“朋友”或社会消极的评价的影响,不易接受学校、家长正面的积极的教育和评价,这对周围的学生影响极坏,是典型的双差生。
单亲家庭的学生有的问题行为不是仅仅是他(她)们身上存在,正常家庭的学生也会出现这或那的问题行为,只是单亲家庭的学生容易出现,较为典型的存在种种问题行为。在班级德育工作中,我认为要做有效的教育转化工作,要区别对待这些单亲家庭的学生的不同的问题行为,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手段。
对沉默不语型的孩子最缺乏的就是亲情、温情和愉快的心境、欢乐的笑声。 希望家长在工作之余多和孩子聊聊天,谈谈心,逛逛街,关心孩子的学校生活。再忙也可以留个字条、打个电话,言语中要充满关切。这会令孩子感到愉快。对孩子身上的毛病,不要期望他们能立即改正,也不要轻易给孩子泼冷水,表示自己的失望。家长更多的是在旁边鼓励,与孩子站在一起,这对孩子来说是最高兴的事,因为他们可以感受到亲人的支持、鼓励是出于对自己的爱,那么亲情、温情重新温暖孩子的心,他们的孤独感会渐渐消失,能够开始敞开心怀去感受生活的愉快。老师也要象家长一样,用多点细致的、关切的爱护之情去引导这种类型的学生参与班级的各种活动,有意识地鼓励他们和同学们一起去完成分配工作,发挥他们的特长,让同学们对他们刮目相看。
对脆弱型的学生,要配合家长做学生的各方面工作,要求家长规定孩子做的家务活,学会自己料理自己的生活。经济上给一定的生活开支费,让孩子承担起家庭或自己某一方面的开支之用。不当之处要予以惩罚。当然这要孩子觉得可行,并且有利可图。家长必要时候如孩子做错事等要批评孩子,不能心软。但注意要让孩子觉得父亲或母亲这样做是富含爱护之心的,而不是冷漠辱骂的。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要试着把他(她)当成一个很坚强的学生来看,派些工作给他(她)做,言语要经常鼓励其勇气,让学生逐渐产生一个错觉:他(她)是一个很勇敢的人,强者是不屑哭鼻子的,做弱者是很难为情的。逐渐的,这类型的学生不会觉得自己是一个可怜虫,处处受人欺负。会觉得自己还可以帮助父亲(母亲)和同学、老师,脆弱型就会开始转化了。
对品德不良型的学生教育转化工作就不是那么容易出现成效的,往往觉得力不能达的地方是学生家长的工作难做。这些家长有的文化素质差,本身的道德水平不高,不是庇护自己的孩子,就是觉得管不了,或是干脆不管了。不能较好地配合学校班级做工作。好不容易有点成效,放几天假就前功尽弃了。我们不得不承认,学校的教育工作不是万能的。班级工作中,我觉得跟这种类型的学生做教育转化工作,要斗智斗勇,十八般武艺都要使出来,有时用非一般传统的方法会出奇效。比如与这种学生的谈话,如果在办公室,有许多的老师,学生站着,老师坐着,这种场合、方式方法的谈话绝对没有好的结果。学生有可能就不说话,更不肯说心里话。因为他们觉得这样的谈话摆明是教训人,加上还有别的老师也帮助一起批评他。敌对的态度不会出善意的结果。最好的谈话场合不要在办公室,就老师学生两人,双方面对面地坐着。老师不要用教育者的口吻来说话,用学生们说话的方式、口吻来进行。这样一来,学生放松警戒,放下敌意,很多真实的话就会说出来,老师就可以了解很多学生的活动,像福尔摩斯一样去分析学生最近的思想动态,尤其是在校外的生活情况,以便于采取一些针对性的措施。
对整天想到“外面的世界”去玩的学生,最应采取的办法是利用一切手段切断他们与外面朋友的联系。但是这对家长来说是很不容易做到的事,这也是令学校对这样的学生教育转化工作终难以奏效的最主要的原因。其次在学生的课外时间给予有效的监管,动员他们参加一些有益的文体活动,以便收拢他们的玩心,留住他们在学校。最后,在学习上降低对他们的要求,取得好成绩难,但是成绩有一点点的进步是有可能的。有进步的时候就要给予表扬。有时候表扬比批评有作用,因为他们受表扬的时候太少了。
三、单亲家庭的家长家庭教育的对策
1、家长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思想认识,调整好情绪,以此来引导孩子对家庭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夫妻离异大多是有无法化解的矛盾才发生的,离异虽然出现新的问题,但毕竟从更大的痛苦纠缠中解脱出来。面对新问题,要敢于正视,并逐步去解决。对孩子不应长期隐瞒离异的事实,那样反而会增添一层苦恼。瞒是瞒不住的,蒙在鼓里的孩子知道实情后反而会怨恨父母。父母的角色不可能在夫妇一方同时存在或实现。作为单亲家庭,要多为孩子创造一种愉快的家庭氛围,多给予孩子跟对方接触的机会,以弥补爱的缺失。
2、形成开放的家庭意识,丰富家庭生活的内容
单亲家庭应有正常的活动范围,除常规的生活外,安排一些有趣的娱乐、休闲活动,尽可能地让家庭生活丰富多采,使孩子没有单亲家庭的孤独和不适感。同时,家长也要学习些有关现代家庭生活的知识,不断提高自己。
3、家教要宽严适度,让异性亲属参与对孩子的教育
宽严适度是指父亲或母亲既不要把孩子看作自己的替身,对孩子期望过高,要求过严,也不要只关心自己的生活,忽视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安排好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异性亲属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来,是对孩子缺失的那份情感的补偿,让孩子形成良好的性别认同,为今后拥有正常的感情生活奠定基础。
4、扩大家庭生活的范围,鼓励孩子与同龄人交往
家庭的朋友对家庭至关重要,家长可适时组织一些朋友间的聚会,加强家庭与外界的接触和交流。同时,鼓励与同龄人交往,从别人身上潜移默化地学习家庭中得不到的知识和技能,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基础。
5、注意观察孩子的言行,及时解开孩子的思想疙瘩
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比较敏感,有些微不足道的一些小事,也会使他们产生微妙的心理变化。家长要多注意孩子的言行,发现有异常的苗头,及时跟孩子谈心。了解情况之后,能及时疏导的就及时疏导。有的问题一下子解决不了,要进行更多的调查分析,考虑妥善的解决办法。
6、引导孩子感受身边的爱
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家庭的破损而导致了教育的缺损。父母离异后,孩子很少同时得到父爱和母爱,于是她们的自卑、猜疑、补偿心理开始出现。为此,最好给孩子布置了一些任务:让他们观察父亲或母亲一天的生活。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他们就知道了父母的辛苦,也感受到了父母对她们的爱。这时,就需要鼓励孩子学会坚强,学会爱父母,做个有骨气的人。同时,要在学习上、生活上给与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让孩子知道:身边爱他的人并不少。
7、让孩子学会承担家庭责任
不要因为孩子失去父爱或母爱就格外地娇惯他,要放心大胆地让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孩子了解家庭的各种情况,必要时可请年龄稍大的孩子对家庭的重大事情一起参与决策等等。在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的时候要多鼓励他们,从而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自己对家庭也负有一定的责任,使他们长大成人后能自觉担负起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平时,家长还要多为孩子创造参加集体活动的机会,让孩子主动与人交往,必要时,还可以请孩子参与家庭重大事情的讨论与决策,以培养孩子健康、开朗、乐观的性格。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单亲家庭的学生。对于这部分比较特殊的学生的转化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我们要在尽量不伤害学生自尊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做好工作,使学生真正摆脱内心的阴影,使他们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对于单亲家庭孩子,除了有明媚的阳光普照,还需要有温馨的月光暖人心房,也只有在家校的共同下才能让单亲家庭的孩子更加幸福、快乐。学校应与家长一起为他们撑起一片温馨的天空,因为这些“娇嫩花朵”更需要“阳光雨露”的滋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