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家庭的幸福、社会的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因此,在社会日益发展的今天,家庭教育也越来越引起家长的关注。家庭教育要用“心”:给孩子需要的,而不是孩子想要的;孩子是你的,但他更是自己的;成长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倾听也是一种教育的艺术。
【关键词】幸福 需要 倾听
每个孩子来到世上,命运早就注定了他得归属于某一个特定的家庭。于是家庭就成了孩子最早的生存环境,父母也就成了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当孩子逐渐长大,走向幼儿园、学校乃至更为广阔的社会以后,家庭仍然是和他(她)最贴近、最亲切的地方,因此,家庭其实是对孩子影响最深、最重要的环境。
反之,我们也常说,孩子是祖国的花朵。在现代社会中,孩子往往是家庭的中心,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花朵幸福了,家人也就幸福,社会也就和谐,于是祖国就有了希望。
“你爱你的孩子吗?”“你对孩子是不是特别关心?”不管在何时何地,当你拿这样的问题去问你身边那些当了母亲的人时,她们一定会哈哈大笑。笑完之后,她们肯定会反问你,“天下有不关心自己孩子的母亲吗?”然后,她们的话匣子马上打开了:
每天早上自己上班十分紧张,还是烧好孩子的早餐,把他喊起来……
晚上孩子做作业,我连电视都不敢看,就在旁边陪着她……
我早上送他上学,傍晚接他放学,他要什么,我都给他买……
我给她报了几个班,周六上午是舞蹈,下午是画画,周日是钢琴和书法,反正什么能学就让她学,我愿意多花钱……
从她们叽叽喳喳还显得很自豪的言语中,我想您已经能够看出来了,那就是她们的确关心孩子。可她们的关心仅仅只是停留在物质上、生活上。其实,这也正是目前我们许多家长共同的关心取向。问题是,类似于此的关心其实并没能在内心里真正想着孩子,或者说还没有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中去,从孩子的本质需要上去关爱孩子。
真正的爱,爱在心灵!幸福的花儿是需要我们为人父母者用“心”去栽培的!
一、给孩子需要的,而不是孩子想要的
“儿子,只要你把书读好,想要什么,跟爸爸说,我一定给你买!”怎么样,这话听着怪耳熟吧?现实生活中,我们的许多家长也正是以实际行动实现着那句承诺。然而,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呢?请听一位爸爸是这样训斥儿子的:“平时,我和你妈不管多苦多累,什么事都没有拖累你,一心让你去读书,你想要什么我们给你什么,你倒好,连作业都懒得做!”
想要什么给什么,这是孩子真正需要的吗?曾经听女儿谈起跟同学的闲聊:说是那天,她跟几们同学聊起了在家吃晚饭的事。女儿说,吃晚饭时间是她的放松时间,一边吃着可口的饭菜,一边和爸爸妈妈说说学校里的事。引得另外的四五位同学非常羡慕,说自己的大人一天到晚只知道问考试问成绩,根本不在乎我们。其中一位同学说,爸爸妈妈都很忙,虽然她想要什么父母都会给她买,电脑、手机、MP4,什么都有,可她就是觉得在家里没什么味道。难得几次和爸爸妈妈一起吃晚饭,他们问的总是那几句话:最近考试了没有,得了几分。然后就是承诺,要是考到90分给什么奖励等等。说得她都烦了,真不知道他们还能不能说点别的。其实,现在不少的孩子都有这样的苦闷:他们不愁吃,不愁穿,可就是觉着父母不真正关心自己,不懂自己。
同时,想要什么就给什么,往往还会导致另外一种恶果,那就是孩子不懂感恩。目前,社会上已经有了一个新名词——“啃老”。而且“啃老”已经成为了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啃老族”的出现呢?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家庭教育失误。从小就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当孩子脱离了父母的庇护,走上了工作岗位,甚至步入了婚姻,却还不想或者不能自食其力,仍是向父母频频索取,仿佛花父母的用父母的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毫无愧疚之感和羞耻之心!正是当父母的自己对孩子一味的满足和纵容才导致了这种现象的产生,所以,要想孩子将来不“啃老”,必须要对孩子为自己的成长负责,给孩子成长所需要的,教孩子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
二、孩子是你的,但他更是自己的
一天,去表妹家。一进门就见表妹满脸怒气地正对着孩子唠叨,八岁的孩子正坐在钢琴边抹眼泪。一见我,表妹就诉起了苦:为了孩子将来能出人头地,家里花了近一万元给孩子买了一架钢琴,还每个星期天送孩子去老师那儿学琴,满心希望孩子在这方面能有所发展,至少是考个级,以后能加点分,对上重点中学也好有点帮助。谁知孩子对钢琴一点儿也不感兴趣,真是恨铁不成钢哪!
真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家长似乎已经习惯于为孩子安排成长道路上的一切,那么喜欢充当孩子的“设计师”,甚至还大有攀比的趋势。但是,孩子的未来是我们做家长的所能制造出来的吗?孩子将来做什么工作,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才,最根本的要靠孩子自己的努力奋斗与坚持不懈的拼搏,才能实现他们自己的人生目标。我们的精心设计和权威性的“硬性摊派”,往往只会得不偿失。我们为什么不多用点“心”,多为孩子想想呢?孩子虽小,但作为一个独特的个体,他们的要求乃至情感思想是应该得到我们大人甚至全社会的尊重和理解的,毕竟未来的路要靠他自己去走。因此,培养孩子一定要因材施教,我们如果不考虑孩子的实际,硬给孩子制造框框,让孩子按照模式去训练,这样不但阻碍了孩子的进步,还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天下哪个父母不盼着自己孩子出类拔萃?但现代教育观念告诉我们:培养孩子,不是为他们包办一切,而是要着眼于孩子的素质教育,注重超前意识,他们的生存能力、服务能力和创造能力。作为家长,我们要时刻关注孩子的变化,一切从孩子的发展出发,让他们学会生存,学会自立自强,让他们依靠自己的能力,去谱写创造美好未来的奋斗之歌。
三、成长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眼下,在对孩子的教育中似乎已经有了一个共同的认识,那就是凡事都得对孩子说些肯定、赞赏的话,应该说这样做是对的。鼓励应该成为教育孩子的主旋律。但是,我们也要明白,如果一味地不分清红皂白地就对孩子一切说“是”,那也是缺乏理智的。我们都爱孩子,但怎样的爱才是科学理智的,才是真正的爱在心灵呢?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总会有这样那样的坎坷和挫折。因此,适当的时候,让孩子“丢点丑”,让他们感到一点点难堪,甚至往他们的伤口上撒点盐,让他们感到一点点痛苦,对他们的成长是十分有帮助的。
美国著名作家、影评家巴迪·舒尔伯格叙述他自己在八九岁的时候写出第一首诗的经历时就可以让我们感受到这一点。那时,母亲在看到巴迪的第一首小诗时,禁不住哭了,夸道:“噢,孩子,太棒了,简直是天才的杰作。”小巴迪兴奋地等到了爸爸回来,母亲张口说:“告诉你一件了不起的事。巴迪写出了他的第一首诗。写得太棒了,简直是天才的杰作!”父亲却淡淡地说“对不起,我想自己先看看,再下结论,好吗?”“不,我不同意,我觉得这诗写得有点糟糕。谁说我们巴迪一定得当个诗人呢?”父亲大声说。后来,父亲不断地给巴迪的作文提意见,而巴迪也在父亲一次次的提醒甚至是批评中得到了进步。成长后,巴迪感慨道:“过了许多年后,我才逐渐理解了第一首诗的痛苦经历的真正含义。事实上,一切创造都离不开爱的力量,但是仅有爱的力量是不全面的,可能会引人误入歧途,还可能是毁灭性的。它需要另一种力量的平衡。”
我想,这种平衡的力量就是不能一味地赞赏、表扬,而是及时的否定。毕竟,否定更需要智慧和勇气,也正因为如此,就更值得我们做家长的三思了。
让我们再来看看另一则案例吧——
月夜,野地里,一个孩子遇到了一头野猪。孩子的眼睛睁得圆圆的,野猪的眼睛也睁得圆圆的。孩子攥紧了手中的木棒,这是他唯一的武器和依靠。野猪眼露凶光,龇开了满嘴的獠牙。这时,一个汉子举起了猎枪,准备扣动板机的时候,一双手拦住了汉子的猎枪。汉子是孩子的父亲,拦他的是孩子的母亲。母亲悄悄地对父亲说,我们只需要一双眼睛。于是,孩子的父亲和母亲的眼睛全盯在了孩子和野猪身上。月光洒在他们的脸上,一点也掩饰不住他们的担心。孩子和野猪对视着。野猪恨不得吞了孩子,孩子恨不得将木棒直插进野猪龇满獠牙的嘴。一粒粒汗珠从孩子的额头沁出。野猪立了起来,孩子将木棒举过了头顶。忽然,野猪扭转头,一溜烟跑了。孩子一屁股瘫坐在地上。父母走了过来,激动地说,孩子,你打跑了一头野猪。孩子一见父母,突然嚎啕大哭,说,你们为什么不帮我打野猪?母亲抱起孩子,重复着刚才的话:孩子,你一个人打跑了一头野猪!孩子继续哭着:你们为什么不帮我打野猪?母亲一本正经地说,我们帮了你呀!我和你父亲一直用眼睛在帮你!
这才是真正的爱,真的是在用“心”培养孩子。不是吗?对于孩子来说,打退野猪的过程就是他成长经历中的重要的一笔财富。因为在与野猪的较量中他懂得了沉着、勇敢、坚强的内涵。这是一位母亲理智的选择。她让孩子懂得了成长是需要付出的。
孩子的成长,每一个环节都要我们用“心”来呵护。生活中,我们总是竭尽所能孩子提供各种优厚的物质条件。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生活水平提高了,也无需刻意让孩子吃苦受累。但是有一点我们应该清楚,温室里是长不出参天大树的,要想成才,幼苗就必须见风雨雷电经雪霜热浪。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所以,我们家长,除了要做伞,还要做一个有远见的老师,教孩子独立,坚强,勇敢,教会他们如何做人。
四、倾听也是一种教育的艺术
现在的家庭,越来越重视对孩子的关注。尽管家长们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倾注了很多心血,但事实上,更多的家庭并不注重与孩子的沟通与交流,不给孩子申辩的机会,更不愿倾听孩子的说话。
曾经有位有心的记者对一些孩子(三至九岁)的父母进行了随机采访:“宝宝最喜欢你穿哪件衣服”“孩子今天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他告诉你交了哪些朋友,为什么和这个朋友交往了吗”“你每天有时间听孩子讲自己的事情吗”面对这些问题,多数家长表示,这些问题他们从来没有注意过。
我们常常强调,对孩子的教育要注意方法,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增进对孩子的了解。而倾听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特别是当孩子受到批评、指责时,更需要耐心地听一听他们的解释和辩解。如果禁止孩子表达自己的意见,通常情况下,孩子一般会本能地产生委屈的感觉,进而伤心、怨恨,并逐渐变得不自信。久而久之,孩子的心灵就会蒙上学生的阴影,从而影响到他们健康人格的形成。
因此,倾听孩子的诉说,充分尊重孩子说话的权利,并不是放纵孩子,而是一种教育艺术。其实,倾听孩子的诉说是一把开启心灵窗户的“金钥匙”。因为只有倾听,才能知道孩子心里的所思所想,才能对症下药,从而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孩子有了向父母倾诉内心感受的机会,就会跳出压抑的心境,克服自卑感,从而增强自信心。
教育无小事,它成就着孩子的未来。作为家长,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孩子的成长、孩子的未来。孩子就像一朵朵含苞待放的花朵,需要我们的细心呵护。花朵需要水分,我们就给它水分;需要营养,我们就给它营养。在我们家长的爱的浇灌和滋养下,孩子长大了,学会了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自我引导。在孩子的自觉、自发中,学习成为了一种乐趣,生活充满了阳光和希望。孩子们怀揣着梦想上路,这难道不正是我们所希望的吗?